梅傲雪 龙陶陶
华中师范大学 人工智能教育学部
echomax0306@qq.com
taotaolong@mail.ccnu.edu.cn
张琪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zqzqhata@sina.com
【摘要】 有创造能力的师范生可以描述为既有教育能力又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基于创造性和复杂性都为教师工作的特性,因此,首先要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本研究旨在将“六顶思考帽”工具用于支持师范生的教学设计实践活动,以提高师范生的创造力。为了达到研究目的,研究人员采用了准实验研究,并应用“六顶思考帽”来组织教学设计、微课制作等教学活动的讨论与协作。研究结果表明,创造力前后测结果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六顶思考帽”切实提高了师范生教学设计学习中的创造力,为培养师范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提供了可行的工具,这为未来注入创新型教师提供了可能性,有利于师范生在走上教师岗位后更好的综合运用创造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把他们培养成创造性人才。这不仅满足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需要,也是落实发展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关键词】 六顶思考帽、师范生、创造力
Abstract: Creative pre-service teachers can be described as talents with both educational abi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train innovative teachers first to cultivate creative talen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pply “six-thinking hats” to support the teaching design practice of pre-service teachers, so as to improve the creativity of pre-service teachers. The researchers used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applied six-thinking hats to organize the discussion and collaboration in teaching activities such as teaching design and micro-lesson mak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sults of creativity measurement before and after, and the "six-thinking hats" has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creativity of pre-service teachers in their learning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provide a feasible tool for training the creative ability of pre-service teachers.
Keywords: Six-thinking Hats, Pre-service Teachers, Creativity
1. 引言
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35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培养造就一批专业基础扎实、用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2021年11月29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旨在重塑教师形象和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提高对教师的要求等。师范生作为学生和未来的教师,其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的必要路径,是促进教育质量均衡的重要基础,因此有关教师的核心素养和能力也需要贯彻到师范生的培养当中(罗雨晴,2021)。师范院校作为孕育教师的场所,应当及时贯彻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及时调整师范生的培养方案,对如何提高师范生的创造力,培养新时期符合社会需要的创造型教师做出示范。
“六顶思考帽”是由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医学博士爱德华·德·波诺所提出的一种思考工具(Phuntsho U & Wangdi D,2020),这种思考工具为团队和个人提供了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并以详细和有凝聚力的方式规划思考过程。在现有研究中,“六顶思考帽”已经广泛应用于商业、医学、设计等领域,并在提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将采用“六顶思考帽”工具,并将其应用于师范生学习、讨论、教学设计的课堂过程中,通过创造力前后测试、讨论内容分析等方法探讨“六顶思考帽”工具的使用对师范生创造力的影响,旨在发掘锻炼师范生创造力的工具,提高师范生的创造力,推动师范生教育的发展,使师范生具备专业的职前教师素养。
2. 研究现状
2.1.创造力
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几千年来学者们对于创造力的定义层出不穷,从宏观来看,创造力是人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Batey(2012)通过对此定义的细化,提出创造力是一种个体通过开发构思以此来达到解决问题以及探索机遇的能力。Amabile(1998)从创造力的来源入手,认为创造力来源于专门知识或技能的整合,如创造性思维技能、内在动机。近年来的实证研究表明(Shaheen R,2010),创造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特性,而是一种技能,创造力作为一种动态的、终生的自我表达过程,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得到增强。创造力也被视为唯一独特的“人类特征”(Glück J et al,2002),在机器时代,尤其是计算机正在接管日常技能活动和日常思维的时代,它是人类尊严的“堡垒”。在教育方面,Bloom分类法中(1956),创造力被置于学习的最高水平,其中“创造”高于学习的其他方面,如记忆、理解、应用、分析和评估(Rahimi S & Shute V J,2021)。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复合体,主要包括创造性认知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以及创造性适应品质(张大均,2015)。而创造力在思维上的体现,使其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的特征(Runco M A & Jaeger G J,2012)。
2.2.培养师范生创造力
创造力作为一种能够得到增强的能力,并且唤醒、激发和发展这种潜力需要在有利的环境中进行培训(Burkus,2013),因此教育环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国内对提高师范生创造力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理论层面(冯利,2013;冯影,2021;杜艳芳,2020)。师范生作为国家急需的、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容量、科学素养和创造力的准智能型的特殊群体,承担着未来中小学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教育的重要职责,未来基础教育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由教师自身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冯影,2021),而目前我国对于师范生创造力培养还存在诸多不足,虽然已经出现了通过信息技术、信息化教育环境、新型教学模式对培养师范生创造能力提供支持,但对于师范生创造能力培养的实践还存在着活动方式单一、培养体系不健全、创造教学技法缺失等缺点,这导致师范生在进行问题解决时缺少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难以掌握创造性技法,使得创新型教师向中小学的输入难以实现,这种断层式的创造力培养倾向难以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这也为如何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创造能力提出了挑战。
2.3.六顶思考帽
“六顶思考帽”是爱德华·德博诺博士创造的用于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工具,其核心思想是“平行思考”(E. De Bono,1956)。“平行思考”能够在个人或团队进行思考时引导思考者一次只处理一件事情,当所有人站在同一角度进行思考问题,思考者就能够高效接收和输出各类信息和创意。“六顶思考帽”代表了黑色、白色、蓝色、黄色、绿色、红色六种颜色不同的帽子,每一种颜色表示一种特定的思考方式,当思考者戴上其中一顶帽子,则表示他需要采纳某一种特定的思考类型。
“六顶思考帽”在商业、医疗等领域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而在教育领域,“六顶思考帽”也在增强学生的元认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主题学习的成果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Phuntsho U & Wangdi D,2020; Gill-Simmen L,2020)。虽然“六顶思考帽”于教育领域的应用较少,但在前人的实验和研究中已经发现了其在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潜力,也为本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现实基础。
3. 研究方法
3.1.研究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为华中师范大学本科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目标是提升师范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本专业学科的教学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的能力。课程紧跟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前沿,主要讲授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知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且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材料,发讨论帖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教学设计、微课设计与开发。课上进行作品展示、讨论,并进行小组互评等活动。
3.2.研究对象
本实验以华中师范大学71名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他们来自不同学院,且以大三为主,少部分为大四学生,所有师范生从未接触过“六顶思考帽”相关概念。作为本科高年级师范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学科领域知识积累,且通过师范生技能课程、培训或参加义教、家教、支教等活动具备了一定的学科教学经验,但对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等内容还比较陌生,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学习,也缺少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素养。本实验中师范生们均参与了为期八周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这门师范生公共必修课,在课程中采取自由分组原则,学生共分为14个小组,在向学生们介绍“六顶思考帽”工具后,教师和助教指导监督学生将“六顶思考帽”工具运用到小组讨论和学习活动中。
3.3.工具
本实验将在课前和课后对所有参与课程的师范生进行创造力测试,测试共包含七个题目,是以托伦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南加利福尼亚测验为依据进行组合设计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种类:①物品的非传统用途;②谜语;③不完全图形测试;④蜡烛问题;⑤图形组合。
3.4.数据收集
图1 课堂专题流程
课程初期,在学习者未接触“六顶思考帽”相关概念的情况下,研究者对学习者进行了创造力测试前测。本实验中课程共分为八个专题,具体安排如图1所示,教师在第四专题时向学习者介绍“六顶思考帽”工具,并要求学习者于在线学习平台完成有关“六顶思考帽”资源的学习和讨论。在接下来教学设计、微课设计、信息化学习环境以及微课作品制作四个专题学习中,要求学习者运用“六顶思考帽”工具进行讨论、思考、问题解决,并保存好在线交流记录,于课程后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交。所有教学活动完成后,研究者再次向学习者开放创造力测试,作为本实验的后测。
3.5.数据分析
本实验采用准实验研究方法,将单组前后测结果导入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对于在线讨论帖子数目、回复数目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对学习者在线聊天记录进行编码统计。
4. 研究结果
4.1.创造力测试
实验共收回创造力前测有效数据63份、后测有效数据68份,并对前后测试卷进行百分制打分,经过数据配对,笔者发现少部分学生只完成了创造力测试前后测中的一次测试,其中还有学生在前后测中出现了分数断崖式下降的情况,甚至出现了十分以下的结果,由于前后两次创造力测试题目相同,因此笔者猜测这部分学生在后测中因某些原因未认真完成试题;另有部分学生虽提交了测试结果,但出现了大篇幅空白的情况。笔者将上述数据作为不规范数据删除后,共获得实验数据59对。
配对样本t检验中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创造力测试前后测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806,p<0.001,具有相关关系。配对样本检验结果表明,在差数均值的95%可信区间上,t=-4.001,p<0.001。
4.2.在线讨论
向师范生介绍“六顶思考帽”工具后,为了保证所有学习者均能够理解“六顶思考帽”工具的使用方法,研究者于在线学习平台“小雅”发布了关于“六顶思考帽”工具的小组讨论帖,要求各小组成员在组内对“六顶思考帽”工具的优点、缺点以及在各自专业领域内有哪些值得应用的地方进行讨论,学习者于小组群聊讨论后,需要由一名成员对讨论进行汇总,并发布至“六顶思考帽”讨论总结帖。截止课程结束,讨论帖共计浏览1073次,总计讨论、回复129次,从统计数据可知学习者对“六顶思考帽”工具的讨论较为积极,互动效果较好,表1展示了部分小组对“六顶思考帽”工具的部分讨论,笔者发现学习者不仅充分利用了教师所提供的资源,还通过互联网查询了更多关于“六顶思考帽”工具的知识,结合自身理解和专业特色对此工具提出了见解,一些小组还将“六顶思考帽”工具应用于自身专业的学习、教学情境中进行分析,充分延伸了“六顶思考帽”于本课程使用的用途,有利于学习者对“六顶思考帽”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保障。
表1 在线讨论结果
组别 |
讨论总结 |
3组 |
白色思考帽代表着大量的事实与信息、数据,是我们学习地理系统知识的基础;在具体学习地理知识时,绿色思考帽可以让灵感爆发,从看似复杂的地理现象中发现其本质和规律;在地理学系中遇到问题难以前进时,便可以运用黄帽寻求线索、建立可行性的基础;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对待科学,质疑与批判精神是最重要的,要勇于提出质疑,并致力于寻求正确的结果,通过这样可以锻炼我们解决问题独特的思维能力。 |
6组 |
在确定教学设计时,我们按顺序分别带上不同颜色的帽子,代表不同的角度,比如创新时就带上绿色帽子,对于确定的主题“氧化还原”进行创新设计,大家分别从初中和高中的角度来设计,之后还有黄色和黑色思考帽是贯穿其中的,因为每提出一个观点,大家都会发表看法,是否同意,如果不同意怎么样修改等,最后是蓝色帽进行总结,确定好最终结果然后再小组分工,这样十分有利于提高效率,而且对于团队协作也很有帮助 。 |
13组 |
在理科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先戴上白帽客观的从可信的信息进行思考;其次戴上红帽感性的思考利用直觉对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粗步的解题思路;再一次戴上黑帽认真思考自己所想的思路有没有不符合定义的地方,要是有错误就要敢于质疑;其次戴黄帽,纠正错误之后肯定的思考;之后再戴上绿帽创造性的思考和利用所学知识看看有没有更简便的解法;最后戴上蓝帽从整体的可实现性思考过程管理。 |
表二展示了学习者聊天记录中各种帽子的部分使用情况,从整理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习者对于“六顶思考帽”的理解比较到位,并且能够正确、充分使用各种颜色的帽子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观点,小组在线讨论过程变得更加有序,几乎避免了讨论混乱、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提高了小组的在线讨论的效率。但也有小组对“六顶思考帽”工具的使用方式不恰当,主要是对各顶帽子的使用意义掌握不当,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错误的搭配情况,为了避免错误情况持续发生,课程中安排了助教加入各个小组的讨论群,一旦讨论出现问题,助教能够及时与小组成员进行沟通,尽可能保证学习者对“六顶思考帽”工具的使用不产生偏差。
表2 在线讨论记录
组别 |
主题 |
聊天记录 |
1组 |
教学设计 |
A: 现在大家戴绿色思考帽,思考课堂导入问题(blue) B: 可以从实际问题引入,比如老师上课用软件随机点人回答问题(green) A: 掷骰子,掷硬币,摸球试验入手,非常经典的那种实例,体现基本事件以及基本事件的两个特点:互斥性和可加性(white) C: 我觉得选古典概型肯定很不错,简单,易懂,大家可能更有兴趣一点(red) D: 学生对于这种联系实际的引入应该会感兴趣(red) |
6组 |
教学设计 |
A: 大家想做PPT嘛?我感觉PPT展示的时候比较方便,因为时间比较少,所以可以做的简单一些(red,yellow) B: 那做PPT吧,word展示的时候看不太清楚(black) C: 嗯嗯,而且PPT思路更清晰直观一些(yellow) A: 可以,那我们两个同学教学设计word,两个同学改成PPT,一个同学上台讲可以吗?(blue) |
12组 |
微课设计 |
A: 那我们现在对微课设计进行分析,考虑一下可行性、技术的可操作性、使用的环境、软硬件条件吧(blue) A: 正弦函数的简单介绍和性质介绍是可以在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内完成的,所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white,yellow) B: 其实我们也可以使用网络上已有的资源,标明出处就好了(red) C: 确实,我们可以先尝试我们是否能利用一些数学软件制作动图,如果不行可能就无法满足这个需求(blue,red,black) D: 我觉得可以删去小组合作讨论,毕竟是微课视频,无法用一个视频去控制小组合作讨论的效果(red,black) |
5. 讨论与总结
5.1.讨论
“六顶思考帽”所蕴含的“平行思维”(E. De Bono,1956)这一理论使所有学习者于在线讨论中以同一视角关注一件事情,当学习者能够区分并分别关注情绪、创意和逻辑等信息时,他们的各项思维能力则有可能得到清晰的、最大化的锻炼和提升。从实验结果来看,在“六顶思考帽”工具的影响前后,创造力测试结果具有显著性提升效果,结合各专业师范生在讨论帖对“六顶思考帽”工具的评价,笔者发现师范生在运用“六顶思考帽”工具进行教学设计、微课设计的过程中,能够适当撇开红帽(直觉、情绪)、黑帽(缺点、批判)等思维的干扰,更加专注与绿帽有关的创新设计方案,这不仅充分发挥了团队的潜力,提高了团队成员的集思广益能力,也使得教学设计、微课方案在创新性、创造性方面取得较大提升,从而使师范生在创造力后测中,思维的广度、跳跃性、收敛性得到更好的提升。
在国内,“六顶思考帽”工具常用作临床医学以及护理学的研究,在教育领域中,“六顶思考帽”作为一种能够提升思维能力的工具,常作为教师锻炼、发展学生思维的授课工具,而很少有学者关注到通过这一技术对师范生这一未来教师群体本身发展的影响。而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定位、存在价值和能力要求都发生了改变,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是新一代教师的必备能力(杨九民,2021),因此单纯从掌握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方面并不能从根本上填补教师有关能力和素养的缺失。本实验结果表明,在各个学习专题中,师范生对“六顶思考帽”工具的应用表明此工具提升了师范生对教学设计、微课制作以及对自身专业领域应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六顶思考帽”工具为师范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行的、创新型的工具,而当师范生的创造力得到切实提高,有利于其在走上教师岗位后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以及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师范生的创造力得到提升,不仅对今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巨大前景,还有利于教师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以及对优化整个教育循环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
5.2.研究意义
国家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创造性思维技能,人们认为当局需要为教师提供更好的专业发展,但是这方面的专业发展一直匮乏,大多数国家要么没有在教师培训课程中包含思维技能科目,要么未能就如何准确实施这些技能对教师进行培训。因此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使用一些工具可以帮助其培养创造性意识,帮助师范生锻炼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教师队伍,有利于未来课堂中教师传授创造性技法,培养创新型人才。
“六顶思考帽”工具在国内教育领域的研究较少,在师范生创造力研究方面更是寥寥无几,而“六顶思考帽”作为一种提升思维的工具,在管理、培训等领域已经表现出巨大的优势,本研究基于“六顶思考帽”在培养创造力方面的潜力,将此工具融入到师范生教育课堂中,发现“六顶思考帽”工具能够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得到有效利用和实施,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者的讨论过程也更具有条理,对师范生掌握教学设计的原理、应用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师范生的创造力,而“六顶思考帽”工具的应用也为教师教育过程中其他工具、技术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思路,为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拓展了思路,贯彻了国家培养创新型教师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罗雨晴.新时代背景下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26(06):102-104.DOI:10.13559/j.cnki.hbgd.2021.06.022.
Phuntsho U, Wangdi D. The effect of using six thinking hats strategy on the development of writ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of seventh grade EFL students[J]. i-Manager's Journal o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2020, 10(2): 27.
Batey M. Working creativity[J]. Psychology Today, 2012.
Amabile T M. How to kill creativi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breakthrough thinking, 1998: 1-29.
Shaheen R. Creativity and education[J]. Creative education, 2010, 1(03): 166.
Glück J, Ernst R, Unger F. How creatives define creativity: Definitions reflect different types of creativity[J]. Communication Research Journal, 2002, 14(1): 55-67.
B.S. Bloom (Ed.),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1: Cognitive domain (2nd ed.), Addison-Wesley Longman Ltd (1956)
Rahimi S, Shute V J. First inspire, then instruct to improve students’ creativity[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21, 174: 10431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6
Runco M A,Jaeger G J. The standard definition of creativity[J].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12, 24(1): 92-96.
Burkus D. The myths of creativity: The truth about how innovative companies and people generate great ideas[M]. John Wiley & Sons, 2013.
冯利,于海波,王俊岭.职前教师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教育探索,2013(11):103-105.
冯影. 智慧教育背景下师范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1.DOI:10.27410/d.cnki.gxbfu.2021.000434.
杜艳芳.师范生创造性教育能力的现状及其提升策略[J].运城学院学报,2020,38(05):85-88.DOI:10.15967/j.cnki.cn14-1316/g4.2020.05.017.
E. De Bono,Six thinking hats,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Cambridge (1956)
Phuntsho U, Wangdi D. The effect of using six thinking hats strategy on the development of writ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of seventh grade EFL students[J]. i-Manager's Journal o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2020, 10(2): 27.
Gill-Simmen L. 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Using Edward de Bono’s six thinking hats in formative peer assessment & feedback[J]. Journal of Appli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2020, 3(1): 138-141.
杨九民,宁国勤,郑旭东,李文昊,喻邱晨.智能时代卓越数字教师能力导向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重构[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2):79-85.DOI:10.13811/j.cnki.eer.2021.12.011.